使用AI,最让人头大的,就是老收到一些正确的废话,你让它帮忙想个点子,它给你一堆空话套话。就像跟一个什么都懂、但什么都说不到点子上的“学霸”聊天,特没劲。为什么呢,是我们没把要求说清楚,AI就是个一根筋的工具,你得把指令喂到它嘴边。指令越清楚,它干活才越漂亮。
我踩了无数坑,总算摸索出8个好用的模板。这些不是什么大道理,就是些能直接抄的作业。你照着套,AI给你的东西,质量立马不一样。

入门篇:让AI不再胡说八道的三个基础招式
先把这三招学到手。日常大部分事儿,靠它们就够了。
① 角色扮演法:直接给AI一个人设
这是我的开场习惯。不管让AI干嘛,先告诉它“你是谁”。这一招下去,它会立马调动相关知识,说话的口气和思考方式都会变。
- 模板: 你现在是[一个具体角色],比如“一个在北京生活了20年的美食家”。你需要[完成一个任务],比如“给我推荐三家地道的豆汁店,并说说各自的特点”。
- 怎么回事: 你给AI一个身份,它就会模仿这个身份的口吻和知识储备来回答。你让它当个文案,它就不会用程序员的口气跟你说话。这能帮它在海量信息里,快速找到最该用的那部分。
- 举个例子:
- 以前的问法: 写个机械键盘的介绍。
- 现在的问法: 你现在是一个痴迷于客制化键盘三年的发烧友。用你圈内人的口气,给我介绍一下这款“光羽V2”键盘,特别是它的麻将音和Gasket结构有什么好玩的。
- 效果完全不同。后面这种问法,拿到的回答会有很多圈内黑话,细节满满,一看就是老玩家写的。
② 清单法:给AI一张任务清单,别让它瞎发挥
AI有时候话很多,给它一个清晰的框架,它就不会跑偏,能老老实实按你的要求给东西。
- 模板: 我要做一个[事情],比如“周末团队建设活动方案”。你必须按照下面的清单来回答:
1. 目的:这次活动为了解决什么问题?
2. 人员:都有谁参加?
3. 预算:总共多少钱?
4. 流程:从开始到结束,一步步怎么走? - 怎么回事: 这等于给了AI一个作业模板,它只能在框框里填空。这样出来的东西,结构清楚,逻辑在线,省得你再费劲整理。
- 举个例子:
- 以前的问法: 怎么策划一场新品发布会?
- 现在的问法: 我要为一款新的APP策划一场线上发布会。你按这个清单给我一份草案:
1. 发布会目标是什么?
2. 目标观众是谁?
3. 核心亮点是什么?
4. 完整的流程表。
③ 追问法:把它当成一个需要调教的实习生
别指望AI一次就给你完美答案。好用的答案,都是聊出来的。你要像带实习生一样,一步步引导、修正。
- 没有固定模板,就是多聊几句:
- 你刚才说的第三点,太虚了,给我举个具体的例子。
- 这个方案不错,但好像没考虑成本。帮我算一下大概要花多少钱。
- 换个说法,用更口语化的方式把这段话重新写一遍。
- 怎么回事: 你每一次追问,都是在帮AI校准方向。多聊几轮,它给出的东西就越接近你心里想的那个样子。
进阶篇:搞定复杂任务的五个压箱底模板
要是觉得AI只能当个小助理,那下面这五招,能让它变成你的军师。
④ STAR原则法:让AI帮你讲好一个故事
STAR(情境-任务-行动-结果)原则,本来是面试用的,但拿来让AI写报告、写案例,效果出奇地好。
- 模板: 用STAR原则,给我写一个[你想写的案例],比如“成功处理一次客户投诉的经历”。每个环节都要有细节,特别是结果要有数据。
- 怎么回事: 这个模板能强制AI写出带有完整逻辑链的故事,而不是干巴巴地列事实。有背景、有任务、有行动、有结果,这样的东西才有说服力。
- 举个例子: 用这个模板写简历上的项目经历,AI会帮你把一个简单的工作,写成一个有血有肉的成功案例。
⑤ BAB文案法:写出让人心动的文案
BAB(使用前-使用后-桥梁)模型,是营销界的秘密武器。它通过描绘用户使用产品前的痛苦和使用后的美好,来勾起购买欲。
- 模板: 我的产品是[产品名],它能[解决什么问题]。你用BAB模型给我写一段广告文案:
1. 使用前(Before):用户没用它时,生活有多惨。
2. 使用后(After):用户用了它,生活变得多爽。
3. 桥梁(Bridge):告诉用户,是我的产品带来了这个变化。 - 怎么回事: 人都讨厌痛苦,向往美好。这个模板就是利用这种心理。把前后对比写得越鲜明,文案的钩子就越厉害。
- 举个例子:
- 产品是一款“自动收纳垃圾桶”。用BAB模型写个朋友圈文案。
- AI会写出类似这样的东西:“(B)还在忍受打包垃圾时满手油污的尴尬吗?(A)想象一下,垃圾满了它自己封口打包,你只要提走就行,全程手不脏。(B)XX垃圾桶,就是你通往优雅生活的桥梁。”
⑥ CRISPE框架:给AI一份超详细的需求文档
这个框架有点长,但当你需要一个高质量、一步到位的回答时,用它准没错。
- 模板: 请严格按照CRISPE框架来干活:
- C (角色): 你是[一个非常具体、有资历的角色]。
- R (请求): 我要你[干一件具体的事]。
- I (背景): 你需要知道这些信息[把相关背景资料喂给它]。
- S (风格): 写东西的口气要[比如:幽默、专业、严肃]。
- P (读者): 这份内容是给[谁]看的。
- E (补充): 写完后,再[额外干点啥,比如:给我三个标题备选]。
- 怎么回事: 这等于你给AI下了一份滴水不漏的订单。所有细节都规定好了,它就没有自由发挥的空间,只能老老实实按你的要求输出。
⑦ 思维链法:逼AI“多想一步”
处理数学题、逻辑题,或者让AI帮你分析问题时,用这一招能大大提高准确率。
- 模板: [你的问题]。别直接给答案,先把你一步步的思考过程写出来,最后再给结论。
- 怎么回事: AI默认会直接蹦出一个它认为最可能的答案,但这个答案有时候是猜的。你让它“先写步骤”,就等于强制它启动逻辑计算,而不是瞎猜。这样犯错的概率会小很多。
- 举个例子: 鸡兔同笼,共30个头,80只脚。请一步步思考,算出鸡和兔子各有几只。 AI会先把解题的公式和步骤列出来,再给出答案,清晰又准确。
⑧ 反向提问法:让AI来问你
有时候,你自己都不知道该提供什么信息。这时候,不如让AI来引导你。
- 模板: 我的目标是[一个模糊的目标],比如“想在两个月内减掉10斤”。你现在化身一个专业的健身教练,你需要咨询我哪些问题,才能给我制定一个靠谱的计划?请用清单的方式告诉我。
- 怎么回事: 这一招,是让AI帮你理清思路,它会根据你的目标,反推出需要哪些具体信息。你回答完它的问题,需求也就变清晰了。这时候再让它制定计划,就会精准多了。
这些模板,说白了就是一些沟通的“捷径”。用多了,你自己也会形成一种习惯,知道怎么跟AI说话,它才能听得懂、干得好。挑一个你觉得有用的,现在就去试试看。
原创文章,作者:七点互动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qidianhudong.com/aikonw/686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