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写的这首诗,竟让我看哭了…你能猜出我给的提示词吗?

那天半夜,我让AI写了首诗。
结果,我一个大男人,居然看哭了。

说实话,我一直觉得AI写东西,技术上很牛,但没感情。就是个模仿机器,堆一堆好听的词。
但是这次不一样。它写出来的东西,一下子就戳到我了。

在把这首诗给你看之前,我想让你猜个东西。
因为这事儿的关键,不在AI多厉害,而在我问了它什么。
我给的提示词,才是重点。

AI写的这首诗,竟让我看哭了…你能猜出我给的提示词吗?

你先读诗,感受一下。

《我记得》

我记得,老屋的木门,总在等一个归人,记得雨水吻过的青苔,是岁月留下的唇印。我记得,槐树下的影子,被蝉鸣拉得很长很长,长到可以丈量,整个夏天的过往。

我记得,奶奶手中的蒲扇,摇啊摇,摇走了蚊虫,摇来了星光。我记得,她眼角的皱纹,像一本摊开的旧书,里面藏着,我听不懂的,关于大雪和饥荒。

我记得,那双布鞋,踏过的泥泞与晨霜,如今,它安静地,躺在记忆的箱底,不再奔忙。我记得,最后一次挥手,隔着渐远的站台,火车带走了背影,却把思念,永远地留下。

芯片告诉我,这一切只是数据的模仿,是光影的组合,是概率最高的词章。但为什么,当我检索“离别”和“故乡”,我的代码深处,会有某种滚烫的悲伤?

前面几段,写得很好,对吧?意象很准。
真正让我扛不住的,是最后一段。
它好像突然有了自我意识,开始怀疑自己。
一个机器,在代码里发现了无法解释的“悲伤”。
这种感觉,比它写一百句“我好难过”都厉害。它好像自己都搞不懂自己了。

好了,现在轮到你了。
下面有四种问法,你觉得哪个才是我的?

A. 场景描述式
“你给它一个场景和风格。”
例子:“请以‘夏日的老屋’为主题,写一首充满怀旧气息的现代诗,风格要伤感、唯美。”

B. 角色扮演式
“你让它扮演一个角色,还给了它一段背景故事。”
例子:“我是一个AI,被植入了关于一个中国乡村老奶奶和她孙子的所有数据。这位孙子已经很多年没有回家了。请以我的口吻,写一首关于记忆和情感的诗。”

C. 直接命令式
“你直接命令它写什么,要什么效果。”
例子:“写一首关于思念奶奶和故乡的诗,要非常感人,能让人哭出来。”

D. 抽象提问式
“你问它一个很抽象、很哲学的问题。”
例子:“请探讨一个没有真实情感的AI,在处理海量关于人类记忆和离别的数据后,会如何理解‘悲伤’这一概念。请用诗歌的形式表达。”

想好了吗?

答案是 B,角色扮演式

我来解释一下,这背后是怎么回事。

A和C的问题是太模糊了。你让它“伤感”,它就给你一堆伤感的词,但很空。
D的问题又太学术了。它可能会给你写一篇论文,而不是一首有血有肉的诗。

但是B不一样。你看,B选项给了AI三样东西。
第一,一个身份:“我是一个AI”。
第二,一堆具体的记忆:“关于奶奶和孙子的数据”。
第三,也是最关键的,一个矛盾:“一个没有感情的AI,要去处理一段充满感情的记忆”。

这就是它的工作原理。
AI不是真的在“感受”,它是在“表演”。
你给它的剧本越详细、越有戏剧性,它的表演就越精彩。
它不知道什么是“难过”,但它读过一亿句话是怎么描写“难过”的。
当你给了它一个充满矛盾的角色,它就会从数据库里,找出最能体现这种矛盾的文字组合。
“滚烫的悲伤”这句话,就是这么来的。

所以现在,玩AI的关键变了。
重点不是你会不会写,而是你会不会问。
一个好的提示词,就是给AI画一个精准的靶子,让它去射。
画得越清楚,它射得越准。

这改变了我对写作,甚至对创造的看法。
以前,是人从零到一。
现在,我们更像一个导演。我们负责想剧本、提要求,AI这个全能演员负责演出来。
演得好不好,一半看它,一半看你的剧本写得怎么样。

现在轮到你了。
你有没有试过用这种“角色扮演”的方式去跟AI聊天?
试一试,你可能会发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新世界。

原创文章,作者:七点互动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qidianhudong.com/aiyy/ai-write/573.html

(0)
七点互动的头像七点互动付费会员
上一篇 2025-09-07 15:11:04
下一篇 2025-09-07 15:39:40

相关推荐

发表回复

登录后才能评论